新闻中心
News and information

赣江蓝藻水华现象探讨:成因、隐忧与治理思路

发布时间:2025-09-10 浏览次数:33 发布者:本站

今年7月中开始,赣江蓝藻水华现象通过肉眼可察,我们在8月3日取水样检测发现,前期水体中蓝藻门的微囊藻占据绝对主导,其他藻类数量极少,藻相呈现严重失衡状态。围绕其爆发原因,各方观点存在差异,值得深入分析。

 

部分观点将蓝藻水华爆发归因于赣江水利工程改变水动力,叠加今年高温干旱天气。但该说法难以完全立足:一方面,水利工程去年已存在、其他地区也有类似工程,却未出现蓝藻水华;另一方面,赣江流域水质优良率达96%,为二类水,且生活污水处理厂尾端多经生态湿地净化,排水可达地表三类或四类水标准,并非传统认知中“超过五类水才达标的富营养化”状态。

 

从专业视角来看,蓝藻爆发的核心原因集中在三点。其一,碳氮磷比例失衡。藻类生长需碳盐、氮盐、磷按100:20:1左右的比例供给,而当前污水处理厂过度降低可降解性较好的碳盐(COD),直接打破了这一平衡。其二,藻相结构失衡。水动力改变、水体中鱼虾等生物数量及种类异常,共同导致微囊藻在藻类竞争中占据优势。其三,立体生态未适配水利工程。水利工程改变了原有河流生态,而适配“有坝环境”的稳定立体生态系统尚未建立,使得生态自我调节能力不足。当然,赣江蓝藻爆发也不排除存在其他因素,但上述三点是关键所在。

 

当前更需警惕的是未来隐患:今年蓝藻以微囊藻为主,若明年水体流动性进一步变差,可能滋生颤藻、螺旋藻等其他蓝藻门类。一旦后续每年该季节出现连续7天以上高温,蓝藻水华或频繁爆发,将成为南昌民众的长期困扰,亟待相关部门高度重视。

 

针对赣江蓝藻水华治理,可从以下方向推进,以下观点为一家之言,供探讨指正:

 

1. 建立藻相动态监测体系:针对赣江不同流域断面、不同季节阶段,定期开展藻相监测,精准掌握优势藻种(如微囊藻)的分布、密度及变化趋势,为治理方案调整提供数据支撑,实现“按需施策”。

2. 精准调控碳氮磷比例:优化污水处理工艺,避免单纯过度降低碳盐(COD),结合藻类生长需求与水体实际情况,将碳氮磷比例调节至合理范围,从营养源上抑制蓝藻异常繁殖。

3. 改善水体流动性:在保障水利工程功能与安全的前提下,通过科学调度提升水体交换效率,减少蓝藻在局部区域的聚集,削弱其竞争优势。

4. 构建适配“有坝环境”的立体生态:结合水利工程对流域生态的影响,培育适宜的水生生物群落,完善生态链结构,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与平衡能力,逐步适配“有坝”后的新生态环境。

5. 规范污水处理厂尾端处理:尾端处理以生化工艺为主,减少氨氮去除剂、COD去除剂等化学药剂的使用。此类药剂虽能短期达标,但易发生还原反应,可能引发新的水质问题,需优先通过生态化手段提升出水稳定性。

6. 谨慎对待“种植水草”方案:赣江流域范围广,种植水草不仅操作难度大,还可能进一步捕捉水体中的碳盐,加剧碳氮比例失衡,反而为蓝藻爆发创造条件,因此不建议采用该方式。

 

 

螺旋藻、颤藻为主.如下图    :

1757487128134186.jpg


相关推荐

商桥咨询

13870632383